◆本網頁圖文版權所有,若有轉貼、引述請先取得同意◆   【日本語】 【English】



<白色恐怖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和平詩畫展、世界和平博物館特展,持續展出中,歡迎參觀。>

導覽


    園區現況圖(台灣游藝 製作)

漫長地球生命史的痕跡,遍佈本園區。三峰岩(由安山岩及集塊岩構成)是綠島在50萬年前停止火山活動留下的明顯證據。考古調查證實距今約4,000年前的「繩紋紅陶文化」時代以來,島上就有史前人類活動。台灣南島民族的許多族群都有祖先來自「Sanasai」的傳說,而綠島舊名即為「Sanasai」。南島民族廣佈在太平洋島嶼及印度洋,因此,綠島與南島民族史前文化的關係,長期以來引起考古學家及人類學者的興趣。

漢人自二百年前,多數由台灣西南外海的小琉球島移居本島,從本地區上岸,逐漸擴散聚居,形成島上四個村落。早期建築多為就地取材的木構屋頂及珊瑚石砌成的低矮房屋。綠島、蘭嶼在台灣南端的東邊海域,小琉球則在西邊海域,三個島嶼人文歷史的異同,乃是人類學研究的課題。其中,綠島是目前所知,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國家移民台灣,往東最遠端的地方。

受到地形、水源、海流的影響,漢人自清初入墾火燒島,就在本園區附近登陸。附近地形平坦,且有流麻溝水源,漢人落腳後漸成聚落,如今成為公館村落。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在流麻溝附近設立監獄(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1911~1919年),戰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再度設立政治犯監獄:新生訓導處集中營、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這兩個政治犯監獄,在當時是警備總部綠島指揮部;解嚴之後,改為法務部綠島技能訓練所。這些不同時期的監獄,都留下了各種政治宣傳的符號。

    ◆公館鼻。人權紀念公園眺望公館鼻,公館鼻西側的碎石坡,經考古證實是史前遺址。(曹欽榮 攝影)

    ◆公館村南側。公館村是西向東進入園區的門戶,村的南側耕田可見到混雜著考古遺留的瓦礫脆片。(潘小俠 攝影.台灣游藝 提供)

    ◆人權紀念公園。綠島人權紀念碑於1999年12月10日落成,用以紀念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到場主持揭碑儀式,代表政府向全民及政治受難者致歉。(曹欽榮 攝影)

    ◆海巡署廳舍。海巡署廳舍內有:「居安思危」岩、新生所建咾咕石圍牆。(曹欽榮 攝影)

    ◆三峰岩/將軍岩。將軍岩、三峰岩是進入園區的明顯地標。(台灣游藝 提供.劉振祥 攝影)

    ◆「滅共復國」標語 。「滅共復國」政治宣傳標語。(曹欽榮 攝影)

    ◆象鼻岩/鬼門關。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大門正對面的象鼻岩,受難者又稱鬼門關,是通往新生訓導處必經之地。(曹欽榮 攝影)

    ◆ 綠洲山莊石。綠洲山莊前面嵌著「綠洲山莊」大字的石頭,綠洲山莊建於1970年代。(曹欽榮 攝影)

    ◆ 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綠洲山莊)。
    1.全景: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全景。(曹欽榮 攝影)

    2.會客:監獄大門及左側探親會客入口,也是受難者刑期屆滿出獄的出口。(曹欽榮 攝影)

    3.舉善橋:家屬通往會客區的舉善橋。(曹欽榮 攝影)

    4.標語:北面圍牆內側,斑駁的政治宣傳標語:「堅定反共 必勝信念」。(曹欽榮 攝影)

    5.放封區:監獄內部北側放封區。(曹欽榮 攝影)

    南側放封區,曾經因豪雨土石崩塌,壓死外役工作的50年代無期徒刑政治受難者林達三(台中人)。(曹欽榮 攝影)

    6.獨居房:監獄西側隱蔽的獨居房區,是政治受難者所說「監獄中的監獄」。(曹欽榮 攝影)

    7.押房: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八卦樓押房區。(曹欽榮 攝影)

    ◆ 新生訓導處 。鳥瞰全景(陳敏明 攝影.台灣游藝 提供)

    ◆ 毋忘在莒 。「毋忘在莒」岩的生態體系值得詳細觀察。毋忘在莒是引述中國2300年前田單於莒縣和即墨兩城,集合軍民恢復齊國的故事。2007年重新油漆。(曹欽榮 攝影)

    ◆ 圍牆。新生訓導處初期,政治受難者在海邊打石所砌的圍牆,目前僅留下一段約60公尺,1人半高的硓咕石圍牆。(曹欽榮 攝影)

    ◆ 福利社舊址。新生訓導處福利社、照相部區域,2007年已經過整修。(曹欽榮 攝影)

    ◆ 克難房 。2007年經過整修後的克難房。(曹欽榮 攝影)

    ◆ 第三大隊 。新生訓導處共有十二大隊,照片中為2008年9月重建中的第三大隊。 (曹欽榮 攝影)

    ◆ 四維峰下 。新生訓導處時期留下的「四維峰下」題字。(曹欽榮 攝影)

    ◆慈航宮 。慈航宮於1985年由綠島指揮部第三職訓總隊興建,供隊員與官兵膜拜。(曹欽榮 攝影)

    ◆ 綠島技能訓練所 。紅瓦建築群是2002年6月30日撤離綠島的綠島技能訓練所(敬德山莊)。(曹欽榮 攝影)

    ◆ 流麻溝 。流麻溝出海口。流麻溝又被俗稱為鱸鰻溝、流氓溝。新生訓導處時期流麻溝水源充沛,不只提供新生與官兵3,000人飲用水,水域生態豐富,有鱸鰻、魚、蝦等,曾被抓來當成新生補充營養的食物。(曹欽榮 攝影)

    ◆打石區。綠技所北邊礁灘往西延伸至綠洲山莊沿岸,是新生訓導處初期打石的區域。(曹欽榮 攝影)

    ◆碉堡。往燕子洞路上的碉堡,是目前僅存的新生訓導處時期碉堡,碉堡曾經監禁受罰的新生,關禁閉一個禮拜到半年不等。(曹欽榮 攝影)

    ◆十三中隊。新生訓導處原有12中隊,15年期間病逝、自殺難友,葬在新生訓導處公墓,政治難友稱呼此處為13中隊,來自台灣各地、中國各省藉政治受難者、官兵安息此處,日夜望鄉。(曹欽榮 攝影)

    ◆燕子洞。燕子洞曾經是新生排戲、畫布景、火化難友的地方,洞內清晰可見以十頭堆砌的舞台。(曹欽榮 攝影)

    ◆牛頭山。牛頭山上望向園區海岸的夕陽餘暉。(曹欽榮 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