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圖文版權所有,若有轉貼、引述請先取得同意◆   【日本語】 【English】



<白色恐怖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和平詩畫展、世界和平博物館特展,持續展出中,歡迎參觀。>

白色恐怖監禁地

我國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平民在戒嚴體制下,卻必須被以軍法審判。政治受難者從被逮捕、審問、酷刑、審判、發監執行,到釋放後社會監控的個人生命經驗史,連結了1986年以來台灣社會的反戒嚴運動、社會運動、民主化運動、直選總統,這些人民爭取自由權、社會權、經濟權的解放過程,而構成了20世紀戰後的台灣人權史。歷史變遷的時間長河和監禁政治犯的監獄空間,交織著國家侵害人權及人民爭取人權的斑斑紀錄。

2000
年之後,政府陸續將綠島政治受難者監禁地設立為「台灣人權綠島園區」(20021210先期開放,稱為「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於景美軍法看守所設立「台灣人權景美園區」(20071210開放)。象徵拘禁政治犯的歷史遺址,轉變為民主社會的人權博物館,提供公民體驗歷史,自我教育的場所。



審判及代監執刑監獄
1.軍法處 19491968
(台北市青島東路3號)
位於今日喜來登飯店整個街廓(忠孝東路、林森南路、青島東路、鎮江街),是5060年代台灣省保安司令部(194991成立,司令彭孟緝)或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58年成立,合併保安司令部)軍法處與軍法局所在地。

1949
年夏天之後,當局開始風聲鶴唳捉「匪諜」,軍警特從各地捉人送到台北,集中於保密局、東本願寺等地審訊,之後送軍法處審判。軍法處集中了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等待審判的「人犯」。50年代初期,由於人滿為患,牢房內必須揮動被子散熱,側身輪流睡覺。在軍法處被判處死刑者,就送新店溪畔的馬場町槍決,判處徒刑者主要送往新店安坑軍人監獄、綠島新生訓導處。

軍法處分為東所(軍法局)、西所(軍法處),是
1949年到1968年判「政治犯」生死的人間地獄。軍法處從50年代中期,代理監獄執行判決確定的「政治犯」,強制監外役勞動,設洗衣、縫衣、手工藝工場,及土木工程隊,土木工程隊曾參與景美看守所初期基礎工程。


    ◆1967年軍法處,少數政治犯留下的的軍法處晚期活動照片。(蔡金鏗 提供)




軍法處(1949-1968)看守所外觀手繪圖。目前缺乏50年代軍法處內外觀的文獻照片,這張軍法處外觀手繪圖係陳孟和於1997年憑記憶所畫。陳孟和先生第一次(1948年)被捕,關在保安司令部情報處8個月,釋放後得知同在情報處的同學劉天福移到軍法處,陳先生特地跑到軍法處,繞行四週,希望能看到劉天福。劉天福與陳孟和於1952年同案第二次被捕,劉天福等3人於1952年8月24日被槍決。(陳孟和 繪)

2.景美軍法處看守所 19681987
(台北縣新店市秀朗橋邊)

1968
年青島東路3號軍法處遷移到景美現址,遷移前,景美看守所的原址已設立軍法學校(1957年)。景美軍法處看守所繼青島東路軍法處成為白色恐怖7080年代審判「政治犯」的主要場所。

早期的景美看守所,乃是新店安坑軍人監獄及青島東路軍法處監獄的政治受難者,被強制勞動,建造而成。看守所應該只監禁等待審判的政治受難者,但當局也監禁已被判刑的受難者。所方大量運用受難者勞力,把部分已判決者分發到監獄內洗衣廠、縫衣廠從事勞動工作,或到新店溪上游採砂石。

50
60年正當冷戰年代,台灣政治受難者的資訊受到封鎖,在沒有外來的國際伸援的情況下,當局對外宣稱:台灣並沒有「政治犯」。19701月,彭明敏被暗中送出國外。景美看守所監獄內的受難者受到鼓舞,長期秘密蒐集、抄錄受難者名單。後來名單輾轉由獄中轉到已出獄的難友者,送出國外。

70
年代台灣島內外局勢變化,海內外關心人權的外國人、台灣人及國際特赦組織(AI)持續參與救援台灣政治受難者。1979年美麗島軍法大審就在園區的第一法庭,當時因國際輿論壓力,開放國內外媒體採訪,對台灣社會造成極大衝擊。1984年江南命案,看守所為被告前情報局長汪希苓,特別建造特區。

景美軍法處看守所已於
20071210日開放為「台灣人權景美園區」。



    ◆2007年12月10日台灣人權景美園區開園,蔡財源在園內押房區談及在獄中暗中蒐集政治受難者名單,事後遭嚴重酷刑,傷及右腳。(曹欽榮 攝影)



    ◆1969年的景美看守所。(蔡金鏗 提供)


感訓監獄
1.生產教育實驗所 19541987年,1972/9/18改稱仁愛教育實驗所
(台北縣土城清水坑)

1954
5月,生產教育實驗所(生教所)設立於台北縣土城,收容綠島新生訓導處送回的女生分隊(第八中隊)受難者。這裡也是被判「感訓」、「刑期」快屆滿的政治受難者,改造思想的場所。生教所裡有許多為人母的女性受難者,帶著小孩坐監。

根據曾經被關押在生教所的著名廣播劇作家崔小萍《獄中日記》記載,生教所於
19729月改名為「仁愛莊」(仁愛教育實驗所)。她說:「對一個真的『叛亂犯』來說,真是「天堂」。對於一個無辜者來說,再受如何『仁愛』的待遇,在心理上,被侮辱的冤屈,是不會因『仁愛』而消逝的。」仁教所長期執行思想改造的樣板場所,以上課為主,勞動為輔。生教所從50年代延續到解嚴,傅正、崔小萍、謝聰敏、魏廷朝、李敖、李政一、盧修一、呂秀蓮、陳菊等,都曾經在仁教所監禁一段時間。出獄前政治受難者須覓妥2位保證人,許多在台無親人的外省籍受難者因覓保不易,而拖長「刑期」。因此,便發生管理單位人員做保,暗中收取金錢的情形。


    ◆張金爵、周碧霞生教所筆記(張金爵.周碧霞 提供)



    ◆生教所裡有許多為人母的女性受難者,帶著小孩坐監。(張金杏 提供)


2.新店安坑國防部軍人監獄 19501987
(台北縣新店安坑)

1950
年代的政治受難者大部份被流放到綠島,有幾百人被監禁在新店安坑軍人監獄軍法處分所。新店軍監主要關押軍事犯,監方有時會在「政治犯」牢房中混雜軍事犯,近身監視。

韓戰後
1953年初,當局在綠島新生訓導處執行「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強制政治受難者在身體刺上「反共抗俄」等標語,運動失敗,陸續從綠島送受難者到安坑軍監、軍法處。19534月新生訓導處「獄中再叛亂案」被槍決14人,19535月安坑軍監的政治受難者被構陷「獄中再叛亂案」,經過反覆再審判,歷時8年,前後15人被槍決,涉案的29人當中,包括台灣各地及中國各省籍人士。

政治黑獄的黑暗角落,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悲劇。根據口述,早期軍監管理嚴厲,非人待遇導致許多政治受難者終身創痛,無法治癒。

安坑軍監同樣執行外役勞動,開採附近煤礦,劉明就曾經被要求負責採煤工作,也長期到新店溪上游採石。根據一份
1956102檔案所載,外役除「政治犯」,也有更多的軍事犯,作業場分為:煤礦、茶田、洗衣工場、染織廠、石工班、大坪林工地。60年代以後,有多位受外界注目的政治受難者在這裡完成著作,如雷震完成《雷震回憶錄》


    ◆1963年到1967年間,位於新店安坑軍法處分所,外役政治犯蔡金鏗(左)、劉金獅(右)於獄外空軍公墓旁蕃薯田留影。(蔡金鏗 提供)







    ◆軍人監獄再叛亂案槍決公文及槍決前照片。(圖像來源:檔案管理局.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 提供)


3.國防部台東泰源感訓監獄 19621972
(台東縣泰源鄉東河村)

安坑軍人監獄發生「獄中再叛亂案」,促使當局於
19574月由國防部籌設特種監獄籌設委員會,當局曾經向美方爭取美援,美方原則同意,終未撥款。

1960
96
一份上呈總統蔣介石的簽文顯示,當局選定台東縣東河鄉泰源村谷地,興建可容500人的特種監獄一棟,即為泰源感訓監獄。1962年泰源感訓監獄完成後,陸續集中台灣各監獄「政治犯」。綠島新生訓導處除留在綠島協助綠指部行政工作的少數「政治犯」,大部份無期徒刑、15年等刑期較長的政治犯,就分批移往泰源感訓監獄。

1960
年代之後,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受難者漸多,在監獄內互相授課,翻譯、投稿風氣盛行。19649月發生彭明敏等「台灣自救宣言」案,彭經國際關切特赦後,在情治人員嚴密監視下,於19701月被島內外人權救援者秘密送出台灣。彭離開台灣的消息在獄中流傳,鼓舞了年輕台獨政治受難者,197028,泰源監獄發生起義奪槍事件,起義未成,江炳興、鄭金河、詹天增、謝東榮、陳良五人被槍決(1970530),泰源監獄管理轉嚴,部分政治受難者如柯旗化、鄭清田等,被長期關押在暗無天日的獨居房,甚至於日後「刑期」屆滿時被「留訓」在綠島指揮部,延長監禁二至三年不等。泰源事件促使當局趕建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於1972年將泰源的「政治犯」全部移送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綠洲山莊)。


    ◆泰源監獄(曹欽榮 攝影)



    ◆黃廣海在監獄中,用排球繪製地球儀,在監獄中研究「大世界」。(黃廣海 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