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宏明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年度人權藝術季「2009綠島‧和平‧對話」,已於7月10日正式開鑼。今年的藝術季,強調傾聽與對話,朝著「和平文化」的目標,企圖建設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成為「世界遺產指定地」以及「人權地標」。
(圖說:記者會中,台東生活美學館林永發館長說明今年藝術季相關活動。黃梅芳 攝影) |
文建會第二處陳濟民處長特別蒞臨指導,曾經住過綠島的受難者三十餘人也從台灣各地組團參與盛會,更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博物館國際論壇」邀請了來自美國的林泉忠老師(琉球大學)、梅心怡(Lynn Miles,美國人,現已入籍台灣)、來自日本的小林隆二郎先生,與台灣的和平學及政治學學者對話,啟動綠島人權文化園區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和平博物館交流的暖身。
藝術季雖然7月10日才開鑼,但是《中國時報》搶先於5月21日報導「和平博物館特展」的消息,藝術季企畫的三項展覽:「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和平詩畫展」、「世界的和平博物館」從6月16日起已開始展出,而《台灣時報》也自7月1日起至7月5日在〈台灣副刊〉連續刊登5天和平詩畫徵集的得獎作品、7月5日《自由時報》報導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及相關消息,《聯合報》則於7月9日搶先報導今年藝術季的各項主要活動。
(圖說:受難者王文清在記者會中展示、說明當年手工克難自製的小提琴。黃梅芳 攝影) |
7月10日記者會當天,美學館除了說明今年藝術季的宗旨與各項主要活動之外,也向社會公佈今年史蹟史料調查的成果,並播出象徵和平對話的紀錄片《綠島的一天》,這是一部紀錄綠島人與受難者互動的感人故事。紀錄片當中介紹了受難者當年以手工克難製作的小提琴,會中除了展示兩把克難小提琴,當事人王文清也現身說法,回憶當年製造小提琴的故事,引起媒體的關注。而都蘭山劇團也在記者會中以表演的形式,說明藝術季期間,將在綠島園區,演出《路有多長》,這是一齣關於原住民在五0年代初期被騙參與國共內戰,在戰爭中被共軍俘虜無法回家的戲劇表演。
7月10日當天,美學館安排參觀史前博物館、都蘭部落,向來自國外參與論壇的貴賓、受難者一行、媒體記者等,介紹了台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展場及推廣場域。美學館林永發館長於擔任台東縣文化局局長任內,曾經推動都蘭山的藝術文化活動,將都蘭部落保留完整的原住民文化加以發揚,配合自然美景、「都蘭山藝術節」等人文活動,使都蘭山成為台東縣的「聖山」。都蘭山海邊與綠島遙遙相望,受難者站在都蘭糖廠舊址,遠眺自己當年被監禁的孤島,格外有一股親切的感覺。大家以遠方綠島海景為背景,拍了大合照,也對館長推動「都蘭山原住民文化」的成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圖說:7月11日的國際論壇。左起:吳乃德、梅心怡(Lynn Miles)、曹欽榮、林泉忠、小林隆二郎、李明峻。黃梅芳 攝影) |
7月10日晚上《綠島的一天》首映,同時播映園區出品的《火線任務—台灣政治犯救援錄》、《我的人權之旅》並由三片的導演與觀眾座談。7月11日舉行國際論壇、和平詩畫徵集頒獎典禮。陳濟民處長在頒獎典禮中致詞,肯定館長「保留歷史遺址、配合觀光資源、結合文化藝術」的經營理念,鼓勵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朝向「世界遺產、人權地標」的目標而努力。7月11日下午全體到達綠島,館長陪同處長參觀園區三項展覽,並到歷史遺址「十三中隊」祭拜埋骨於此的前輩,並主持當晚人權電影院、和平歌唱的開幕。
(圖說:文建會陳濟民處長(後排右四)、美學館林永發館長(後排右一)與和平詩畫徵集得獎者於頒獎典禮中合照留影。黃梅芳 攝影) |
(圖說:畫作榮獲全國組佳作的歐晉華小朋友(左三)是高一生先生的外曾孫,他的外祖母高澄美女士(右二),是高一生的三女兒。當天家人陪他遠從台中到台東領獎。黃梅芳 攝影) |
(圖說:全體至十三中隊悼念埋骨於綠島的受難者後留影。曹欽榮 攝影) |
今年的人權電影院前後長達16天,放映人權紀錄片及影片多達34場,為綠島夏天的旅遊旺季提供了有意思活動,受到民宿業者及觀光客的歡迎與喜愛。創下多項台灣第一的「2009綠島‧和平‧對話」,成為綠島人權文化園區與國際和平博物館網絡接軌的里程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