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圖文版權所有,若有轉貼、引述請先取得同意◆   【日本語】 【English】



<白色恐怖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和平詩畫展、世界和平博物館特展,持續展出中,歡迎參觀。>

影像記憶網:凝視歷史的自由人

——《潘小俠紀實影像-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序

文/曹欽榮

  20世紀末交替,小俠記錄了橫跨20年(1986-2009)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當代攝影集,編織起「過去不久」的歷史裡的質樸臉孔所映照出來的影像記憶之網,透露了這些前輩們外顯質樸臉孔內裡的反抗意識,影像在這裡成為台灣民主化無可辯駁的證據-「人民做主」是小俠影像帶來抽象的民主原則的具體影像實踐。就這點而言,小俠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照片,凝結了於高壓歷史衝突下烙印在受難者身體所散發出來的「自由人」在今天的精神面貌。


  20世紀台灣從日本帝國殖民轉換到國民政府類殖民體制,20世紀末台灣如何可能民主化,民主素養如何可能成為21世紀新的台灣國民文化?深刻廣泛論述為什麼有可能民主化的大問題是研究的課題,不能忽視的是台灣戰後反抗者不斷無畏地投入反抗運動,這一來自歷史追求「自由」的傳統,造就且醞釀了1980年代主客觀反戒嚴環境,基層群眾集體走上街頭爭取被剝奪的權利,我們也當記得1989年520鄭南榕出殯那天,小俠所拍的詹益樺火鳳凰般身體十字架的照片-停格了台灣全面性社會改造運動的影像象徵,鄭南榕與詹益樺炙烈的兩把自由之火,撼動了多少人心!



  影像集的臉孔,宛如凝視著1949年以來失敗主義的統治者在台灣所建構出來的虛偽國族榮光的毀壞,毀壞的體制至今並未崩解離析,長期戒嚴下所積累的各式各樣退化的、惡質化因子滲入台灣土壤底層,有如另類隱形有待清理的工業環境遺毒。當我們閱讀、直觀受難者素樸臉孔,認識了過去國家體制迫害人民的惡行劣跡,考驗今日的我們為建立嶄新國民國家的民主文化,路途仍然遙遠,但是,素樸的臉孔告訴我們,深化民主素養的文明是可能的,我們必須在認識歷史中前進。


  攝影是否能幫助認識歷史的功能主義命題,充滿著正反合爭辯論點,但是,無可否認的人物視覺影像,從1839年西方攝影術宣告出現以來,攝影與記憶的關係一直涉入「記憶和歷史」的真實性、美學價值、社會用途,乃至政治、權利、性別議題等等的交鋒論述,這些影像及論述的演進史,伴隨著世界思潮,恰恰豐富了影像重建歷史的多元協力的可能性,反映在承載文明的博物館世界裡的展示溝通,影像可說是無處不在,博物館聲影科技化的趨勢,使得保存影像已成為博物館專業工作之一。

  在我們的國家台灣,21世紀出現了兩個紀念白色恐怖的園區(綠島、景美),這是個新的社會集體事務,關係民主教育的普及化,園區以博物館任務紀念當事人之外,紀錄個別受難者的生命史,無可旁貸,影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小俠在不同時間記錄了綠島監獄、景美監獄、安坑刑場、安坑調查站、泰源監獄等等受難者與歷史空間影像,其中反映了進一步探索/詮釋個別、集體、國家歷史的第一步影像工作,我們期待文建會能夠實現曾經計畫在景美人權紀念園區設立國際性的人權影像資料中心,小俠的影像集說明了設立人權影像資料中心的必要性,為了自由人共同體嶄新的民主文化,我們仍須努力。

  2009年戒嚴60周年紀念(1949.5.20-1987.07.15),在美麗島事件30周年紀念日,也是國際人權日,小俠自費出版《白色烙印》,見證了台灣戰後以來,228、白色恐怖、民主化運動裡,人民素樸臉孔集合起來成為追求「自由人」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影像,對照官方檔案裡受難者的年輕臉孔檔案影像(包括被槍決者的生死前後霎那照片、受難者檔案照片),影像的歷史視覺震撼,將留給我們意義深遠的影響。


《潘小俠紀實影像-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2009年12月出版

1 則留言:

  1. We are a gaggle of volunteers and opening a new scheme in our community.
    Your web site provided us with helpful information to work on.
    You have performed a formidable activity and our whole community might be grateful to
    you.
    Here is my blog post view business information

    回覆刪除